教师教育学院办学特色

2019年06月01日 16:18    点击:

校(园)协同、职前—职后相结合的

“三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学院的前身教育学院成立于2006年,一直在“培养符合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探索路上前行,建构了“校校(园)”协同、“职前职后”相结合的“三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模式”)“模式”所培养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应用能力较强,在教学活动、艺术活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模式的基本内涵

“模式”由三个部分构成,“三三四”是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 “‘校——校’协同”是“模式”运行的主体特征,“职前、职后相结合”是“模式”的功能特征。“模式”各部分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如下:

1、“三三四”即通过三条渠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抓住三个环节(学涯导航,素质训练、能力考核);培养学生四种品质(现代公民素质、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如下图所示:

首先,新生入学进行学涯导航——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识人才培养模式,并撰写专业学习规划。

其次,进入学科学习阶段,理论课、技能课平行开设,发布学科课程导学纲要,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

第三,开展丰富的、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的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巩固知识,促进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转化。

第四,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专业素质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来实践体验,并实现专业素质训练,逐渐形成专业能力。

第五,以理论课、技能课的考试,实践活动水平、素质水平的考核来对学生的能力形成状况做出综合的评定。

2、“校——园(校)”协同培养,即高校和幼儿园或小学协作完成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协作完成对本专业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玉溪市一幼、市二幼两个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小学教育专业建立了玉溪市聂耳小学、玉溪四小为人才协同培养基地。

3、“职前——职后”一体化,即小学、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我院首先在教师培养功能上实现一体化,既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输送合格的入职人员,又帮助其维持或提升在职人员的任职水平。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融合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需求与资源,追求课程内容职前职后衔接,培训学员与在校生的发展需求相互满足,学习资源共享。

二、模式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

融三种形式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强了学生专业教育能力的培养效果,有效解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用知识、必备技能、基本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习得与应用问题。

1、本科毕业生毕业当年对口就业率高

2013—2016年,我院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共毕业学生614人,当年就业情况分析如下图。图中数据表明我院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比较高,毕业当年考取特岗教师和普岗教师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74.6%。

2、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调查反馈情况好

从我院2014年以来,对分布在玉溪市、昆明市、普洱市、德宏州等7个州市的93名毕业生,40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比较满意,毕业生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竞争优势。

3、学生的职业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

(1)2012年以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的艺术类比赛、教师职业素质比赛中,获得各种奖项一等奖达150多次,参加省级各类比赛获得奖项95项,参加国家级各类比赛获得奖项18项。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中,舞蹈《大山支教》、《夏日里的滴滴调》获得业余组二等奖;绘画荣获业余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书法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仅在玉溪市第一、二幼儿园就职就有40多人,约三分之二的人主要承担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课。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2016年首次参加“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与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70多所师范院校的600多名学生同台竞技,课堂教学取得了2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教学设计取得了1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4、服务社会效益明显

近五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231人,面向省内7个地州,50多个县区,完成了3295人次以上的各种形式、类别的幼儿教师培训;小学教育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604人,完成了700人次以上的各种形式、类别的小学教师培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